水飲柜為何總在店鋪C位
2025-07-12 06:30:49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走在烈日炙烤的街頭,干渴難忍,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拉開冰柜,將那一瓶瓶凝結著冷氣的水或飲料一飲而盡。這是生理本能催生的“即時滿足”信號:口渴,一秒也不想等。
正是這種“即時滿足”的剛性需求,構成了便利店在電商時代站穩腳跟的核心底氣,即便一瓶售價數元的水,其中也包含了“即時滿足”的溢價,消費者愿意為這份便利付費,恰是便利店無法被電商平臺輕易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這種優勢,在運營數據里體現得更為直觀:得益于其高頻、即時的消費特性,一瓶礦泉水在便利店的周轉周期往往只有2天至3天。而電商平臺銷售同款水飲,從集單、倉儲到分揀、配送,全鏈路周轉效率遜于便利店。更關鍵的是,水飲的高周轉直接帶動資金效率:若按單店日均售出300瓶、單瓶均價3元計算,每天就有近千元資金在冰柜與收銀臺間高效循環,成為店鋪現金流的穩定支點。
“即時滿足”的價值遠不止于解渴,它滲透在無數需要立刻解決的生活場景中:手機電量跳至1%時,充電寶哪怕15分鐘收費3元,也比關機失聯更劃算;突然下雨時,貨架上20元一把的雨傘,比電商平臺售價10元但需等2天的同款更值得;還有自動售賣機里售價明顯有溢價的應急創可貼、紙巾、口香糖……
消費者為什么愿意為此支付溢價?心理賬戶理論提供了一個解讀視角:人們會把滿足緊急需求的花費,歸到不同于其他預算的必要成本里。此時,大腦優先考慮的是確定性而非其他。
品牌商們深諳這一心理。一些頭部飲料企業每年給便利店投放專用冰柜,單臺補貼常達千元。這看似虧本的投入,是電商平臺里再精美的水飲圖片也無法提供的真實體驗。品牌商重金布局的,正是便利店“即時滿足”場景的不可替代性:一臺冰柜占地不足1平方米,能日均觸發上百次消費決策與即時可得的冰涼觸感。
現在,即時零售成為新風口,頭部電商平臺紛紛進軍該領域。有人會問:若最近的便利店距離也很遠,即時零售平臺的“30分鐘達”會不會更優?但口渴、手機沒電、突然天降大雨這種不可預測的突發狀況,核心訴求從來是即時解決而非更快送達。電商即使承諾“30分鐘達”,也隱含騎手接單、交通擁堵、天氣影響等諸多不確定性。雖然新興的即時零售平臺正不斷壓縮配送時間,但在最普遍、最分散的日常即時需求上,無處不在的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提供的即買即得的確定性,目前仍是難以被完全替代的體驗。畢竟,在緊急需求下,確定性的價值遠高于潛在的速度優勢。
便利店、自動售賣機等構筑了一個“即時滿足”價值高地,這些散布在城市肌理中的小小空間,已超越單一售賣功能,成為承載即時需求的應急站。而水飲憑借其高頻、剛性的即時需求特性和強勁的資金周轉能力,贏得了生存空間:誰能最快、最確定解決用戶此刻的迫切需求,誰就能常年穩居店鋪C位。(作者:李 苑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劉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