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鄉創學院“鋪路搭橋”?“智慧鐵牛”奔騰山野
2025-07-11 20:27:13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廖秋平 李詩語 羅翊民)清晨的薄霧中,永興黃莊的萬畝梯田上,幾臺智能農機正沿著北斗導航劃定的路徑作業,這一幕曾是當地農民難以想象的畫面。丘陵山區地形破碎、農機適配難、人才短缺,長期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進程。而今,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通過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制度,選聘由12名農業高端科技人才領銜、106名農業骨干人才組成的現代農業專家服務團,促成農機首席專家趙立軍教授團隊的智能農機技術落地,推動全國首個丘陵山區無人化智慧農場在此誕生。這背后,是學院如何以系統性服務破解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激活田野創新動能的故事。
破題:從“英雄無用武之地”到“山地鐵牛”的誕生
“北方的大型農機在這里轉彎就陷車,連本地農機手都搖頭。”黃莊村合作社負責人回憶。轉機源于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的“需求匹配”機制,通過常態化調研,學院將黃莊的痛點精準對接趙立軍教授團隊——這支深耕山地智能農機研發的“精銳部隊”,截至目前已攻克20余項技術難題。
學院迅速行動,一方面聯合區農業農村委搭建“政府+高校+企業”協作框架,另一方面整合示范園資源,將永興黃莊列為“1+2+N”體系中的鄉村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園。趙立軍團隊駐點攻關,針對地形限制研發鉸接式輕量化底盤,搭配多源融合定位技術,使農機坡度通過能力提升至25°,軌跡偏移誤差控制在5厘米內。學院專家委員會全程參與技術論證,并協調提供中試支持。
如今,黃莊的“智慧鐵牛”已實現耕種收全流程無人化,作業效率提升20%,生產成本降低超30%。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內丘陵農機空白,更成為學院“需求牽引—技術對接—成果轉化”閉環的標桿案例。
賦能:全鏈條服務破解“人才荒”與“落地難”
技術落地僅是第一步,智慧農場的可持續運營面臨更深層的挑戰:智能農機操作人才斷層、試驗基地匱乏、產業鏈協同不足。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瞄準短板,構建起“陪跑式”服務生態。
在人才培養上,學院在永興黃莊示范園設立“農機首席專家工作室”,由趙立軍團隊進行定期授課。課程從理論到實操,覆蓋智能農機維修、GIS系統應用等前沿內容,首批培養的4名本土技術員已成為合作社的“技術火種”。同時,學院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鄉創貸”,為合作社購置設備提供低息貸款,緩解資金壓力。“過去招人難,現在學院連人帶技術一起送上門,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合作社負責人說。
針對試驗場地短缺,學院整合永興黃莊示范園資源,打造“教學研用”一體化基地。趙立軍團隊在此完成10余項技術驗證,學院則通過“鄉村創新創業賽事”吸引社會資本,推動技術迭代。此外,學院建立的194人專家庫持續為農場提供跟蹤服務,從農機調試到作物種植方案,形成“問題即提即解”的快速響應機制。這種“技術+人才+金融”的全鏈條支持,讓智慧農場從“試驗田”蛻變為“致富田”。
裂變:從“一隅突破”到“全域振興”的創新生態
黃莊智慧農場的成功,成為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推動技術轉化的典型案例。學院通過“1+2+N”體系,將趙立軍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從試驗田推向更廣闊的田野。在學院的牽線搭橋下,這支攻克了20余項技術難題的山地智能農機團隊,不僅解決了黃莊村的機械化作業困境,更通過技術培訓和示范基地建設,為江津農業機械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學院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將專家技術納入鄉村人才培養體系。趙立軍教授團隊通過不定期開展智能農機技術培訓,從理論講解到實操指導,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本土技術骨干,帶動了11家種植合作社和3家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在永興黃莊示范園,農機首席專家團隊建設的試驗基地成為技術驗證和推廣的重要窗口,智慧農場所有機具均在此完成測試,實現了從耕種到收獲的全流程機械化作業。
目前,趙立軍教授團隊的技術成果,已被列入重慶市農業主推技術,其研發的丘陵山區無人化作業系統,正在通過學院的網絡向更多鄉村延伸。
“學院平臺+專家技術+本土應用”的轉化模式示范效應持續凸顯,正在江津的田野間書寫著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劉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