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何以點“土”成金,看重慶!
2025-06-25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夏至時節,走進重慶市奉節縣鶴峰鄉長連村,一塊塊梯田井然有序,翠綠的黃瓜掛滿枝頭,村民們忙著施肥、除草,田間地頭一片忙碌。
很難想象,這里昔日是坡耕比重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小山村。得益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這里搭上發展快車,邁出鄉村振興的新步伐。

長連村的美麗蝶變,是重慶巧做“土地文章”,激活鄉村振興澎湃動能的真實寫照。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今年的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 。重慶如何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等方式,嚴守耕地紅線,盤活土地資源,實現“點土成金”?跟隨第1眼TV-華龍網記者來一探究竟。
擺脫山區坡耕地保護困境,讓“劣”地變“糧”田,是重慶“點土成金”的關鍵一環。
時間回到一年前,奉節縣鶴峰鄉長連村村民閔啟成指著面前雜草叢生的荒地,對前來勘探的工作人員說道,“這么大片田荒,好可惜哦!如果整治好我們再來種,那肯定要得噻!”
鶴峰鄉長連村一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耕地資源薄弱村,耕地細碎,農業機械化作業困難,隨著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僅剩的幾畝良田也逐漸荒廢,村民想再次耕種時,只能望而卻步。
為解決長連村坡耕地撂荒問題,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以耕地保護為立足點,以規劃引領為切入點,通過召開村社干部座談會、群眾院壩會的方式,廣泛了解耕地撂荒原因,在長連村實施撂荒地整治。
整治過程中,當地充分挖掘農村閑置宅基地、荒坡地的潛能,恢復撂荒耕地近400畝。同時還結合邊角地整治、恢復地類整治等方式補充耕地180余畝,成功實現“劣”地變“糧”田。

將耕地整治好,更要將耕地“用好”!
為此,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借助“規劃師下鄉”系列活動,指導鶴峰鄉高質量完成村規劃編制,以規劃引領構建優質水稻、綠色蔬菜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空間布局。
當地鄉政府借助引進本土人才返鄉創業和支持大戶發展種植的政策契機,通過引回返鄉人士和鼓勵農業大戶流轉土地近500畝種植蔬菜和瓜果,帶動數十名村民實現本村就業。
長連村的改變只是“冰山一角”。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以來,重慶市逐步實施土地治理,通過“劃分整治單元、明確后期利用、全域耕地整理、基礎設施配套”等路徑拓展耕地多元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農用地結構,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如今,圍繞解決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等現狀,重慶已探索建立以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為核心的山區土地全域綜合整治新路徑,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因地制宜探索“生態產業+生態治理”模式,讓石頭山“長”出綠色產業,是實現石漠化土地“披綠生金”的重慶探索。
石漠化是一種巖石裸露、類似荒漠的土地退化過程,被稱為“土地癌癥”。根據重慶市巖溶地區第四次石漠化調查結果,重慶巖溶土地面積4873.72萬畝,是全國8個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
在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過程中,黔江區將石漠化治理與蠶桑產業發展相結合,在石漠化地里栽植桑樹養蠶。“桑樹根系發達,能堵住巖縫、保持水土,且只要有20厘米以上厚的泥土就可生長,年年翻土不是生長必要條件。”黔江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黔江區結合石漠化治理,發展桑蠶產業9.3萬畝,已形成了完整的蠶桑絲綢產業鏈。在種植端,推出“桑+菜”“桑+中藥材”等多種間作模式;在繅絲端,引進東部沿海的絲綢企業前來開廠,就地“抽絲剝繭”;在絲綢端,有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捻絲織綢織地毯;在文創端,打造太極蠶桑文創體驗館、中元漢珍玉絲基地和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實現農文旅融合。
石漠化綜合治理,已成為黔江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長點。
不只是黔江,在治理過程中立足生態環境條件,重慶各區縣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出林藥、林果、林油造林模式,積極發展干果、香料、中藥材、水果種植業基地及森林旅游業,延長產業鏈,助推武陵山區、秦巴山區成片鄉村振興。
推進石漠化土地“擴綠、興綠、護綠”協同治理,重慶正不斷探索“石上生花”新模式,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耕地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是發揮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風貌的主要構成。
在開展土地整治時,重慶尊重自然肌理,將耕地合理利用和景觀設計相融合,依托重慶山形隨彎就彎修筑田坎,保留巴渝山地原鄉、巴渝山居特色,通過融合生態農旅模式,將農業與旅游、研學教育等結合起來,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在梁平合興鎮的整治中,當地巧用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讓傳統村落成為“春賞花、秋賞稻、夏避暑、冬康養”的美麗宜居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得以重塑。如今,來村子旅游的人逐漸增多,不少村民還開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

同樣得益于“全域整治+農旅融合”的還有九龍坡區銅罐驛鎮新合村。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銅罐驛的整治中,當地利用全域整治政策紅利,調整商業用地和工業用地傾斜至英雄灣村、新合村,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如今,這里成為了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地,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了致富增收。
巧做“土地文章”,釋放耕地資源綜合效益,實現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一幅“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的畫卷,正在重慶徐徐鋪展。
第1眼TV-華龍網 陳雨/文 首席記者 馮珊/審核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