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用戶價值雙輪驅動 重慶車展折射汽車產業變革新路徑
2025-06-11 06:32:52 來源: 重慶日報
6月10日,正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重慶國際車展,又迎來海量觀展人群。
對于廣大業內人士而言,這樣一場頗具影響力的展會,不但呈現了行業發展的最新動向,更能透視出重慶引領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技術探路
“下半場”的模式之爭
走進本屆車展的展館,仿佛進入到全球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最新成果的“競技場”。
長安汽車N8專館,充滿未來感的三涵道載人飛行器,行業首個裸眼3D抬頭顯示體驗……琳瑯滿目的“黑科技”和創新模式,勾勒出未來出行的新范式。
“汽車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智能終端。”參加本次車展論壇的嵐圖汽車CEO盧放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必須超越單點技術,構建‘車—路—云’協同的生態閉環。”
這種思考在車展上得到了充分印證,無論是長安汽車展示的天衡智能底盤、天域OS 2.0操作系統,還是問界品牌搭載的華為ADS 3.3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其背后都有龐大的數據、算法和云端服務體系在支撐。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背后更深層次的探索,在于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與開放合作的平衡。
法雷奧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認為:“中國是全球汽車行業的‘健身中心’。”中國公司開始向全球整車廠提供技術,甚至出現“技術反哺”海外車企的新型合資模式,大眾入股小鵬等案例便是最佳例證。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中韓科技ICT交流協會顧問具永裕分析,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化,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必須成為“實現技術革新和降低成本的高效率企業”才能生存。
本屆車展,各大車企的探索路徑清晰地呈現出來。
以長安汽車為例,既有“香格里拉”“北斗天樞”等自研計劃的持續深耕,也有與華為、寧德時代等伙伴深度合作打造的阿維塔這樣的高端品牌。
蔚來汽車在展臺大屏幕上滾動播放其遍布全國的換電站網絡,這種重資產的投入,旨在通過構建差異化的服務體驗來擺脫低質量的“內卷”。
“這些探索將深刻影響汽車產業的未來格局。”一位行業資深分析師表示,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技術平臺、產業生態乃至商業模式的全面競爭。誰能率先構建起高效協同、開放共贏的生態系統,誰就有可能在智能化的下半場拔得頭籌。
價值突圍
從用戶痛點到產業焦點
本屆車展上,如果說技術探索回答了“能做什么”的問題,那么“重慶造”汽車的集體爆發,則在回答“應該為用戶做什么”這一根本問題。
長安汽車N8專館內,深藍汽車發布的戰略級車型S09展臺前人頭攢動。吸引他們的是其直擊用戶痛點的“真三排平權”理念。
深藍S09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并搭載“六軸防暈技術”等,預售一個月訂單即突破2.1萬臺,且高配車型占比高達70%。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重慶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從技術驅動到“技術+用戶價值”雙輪驅動的深刻轉型。
“這意味著研發不再是工程師的閉門造車,而是始于對用戶抱怨和期待的傾聽。”深藍汽車CEO鄧承浩表示,深藍愿意將電池安全等核心專利向行業開源共享。
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將阿維塔成功的部分原因歸結為對“原創設計”的堅持,“原創設計是汽車工業的奢侈品。”這種對美學和品牌精神的執著,旨在為用戶帶來獨特的“情緒價值”,也幫助“重慶造”跳出過去依賴性價比的傳統路徑。
來自重慶本土的實踐,引發了行業對于未來發展的深度思考。在同質化競爭加劇、行業“內卷”帶來非理性競爭的當下,如何突圍?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盧放等企業“掌門人”的觀點獲得廣泛認同:回歸產業本質,堅持長期主義,從產品定義轉向用戶價值定義,反對以犧牲價值為代價的低水平競爭。
重慶坐標
在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重鎮,重慶將如何作為?
“全力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市汽車專班負責人周青表示,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正在落地的一系列扎實行動和規劃。
周青介紹,重慶行動最近、最直觀的體現,是為新能源汽車發展鋪平道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已建成超充站1484座、充電樁38.6萬個,平均車樁比優于全國水平。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重慶新能源汽車上牌占比均達到50%,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綠牌車”。
更重要的是,重慶正在構建一個從整車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智能化解決方案的全方位產業生態。近幾年,重慶市新引入規上零部件企業1200多家,新汽車零部件企業550多家,完全覆蓋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體系。2024年,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的平均單價近20萬元,高端車型的價格超過60萬元。今年1—5月,又有7款新能源汽車上市。
從本屆車展也可以看出,重慶正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山地、高溫等地理氣候條件,打造極具特色的車路協同體驗場景,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與應用提供寶貴的實踐土壤。
周青介紹,2025年,重慶要形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雛形,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汽車產量達到2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要達到130萬輛。
為實現這一目標,重慶將構建“N+1000+5”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生態體系,“N”即建設長安和賽力斯兩個龍頭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再建設1—2家這樣的龍頭企業。“1000”即在現有500多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配套企業基礎上,到2027年再翻一番。“5”即五大支撐體系,包括人工智能和汽車軟件、基礎設施、“車路云”一體化、物流和出口、后市場等。
一個世界級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正從藍圖一步步走向現實。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楊駿
責任編輯:陳霞